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浅议刑罚轻缓化的原因及适用

  发布时间:2011-09-07 07:53:08


   纵观世界刑法史的历史进程,无论在任何类型的国家,反映出的刑罚都是由重到轻,由野蛮到文明,逐步走向轻缓,走向科学,走向理性。刑罚的轻缓化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优劣的重要标尺。整个世界刑罚制度的发展潮流趋势逐渐变为轻缓化、人道化、开放化。而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更应当顺应历史潮流,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刑事司法制度和司法观念。刑罚轻缓化的提倡理应成为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  刑罚轻缓化的含义

    刑罚轻缓化的理念源自古老的法谚“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它是相对于刑罚的严厉、残酷而言的,是刑罚进化过程中向着轻缓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基本精神体现了刑罚谦抑的思想。刑罚轻缓化要求国家在运用刑罚调整社会生活时,应适当控制刑罚的适用范围和严厉程度,并力求以最小的刑罚成本达到最大的社会效果,即少用或不用刑罚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

    我国受历史上就形成的刑罚万能主义和重刑化倾向传统的影响,导致现在虽然刑法调整范围在不断扩大、刑罚量投入在不断提高但犯罪率却不断上升这样的尴尬局面,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对刑罚自身的功能进行反思,摒弃错误的刑罚观念,不能对其过分“理想化”,从而脱离实际地无限夸大刑罚功能,而是要寻求一种更加适合的方式,达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而刑罚的轻缓化正契合了这一要求,是使刑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必然选择。

二  刑罚轻缓化的原因

(一)人道主义的兴起需要轻缓化的刑罚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达,兴起了人道主义。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关于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解放的学说。在古代,刑罚的主要目的是报复犯罪,并试图以严酷的惩罚方式起到震慑作用。酷刑,在中外历史上都曾是并不遥远的追忆。历史证明,通过残酷的刑罚手段不但不能有效地遏制犯罪,相反,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残酷刑罚,还会使人变得凶残,致使人的道德趋于恶化,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导致犯罪活动的泛滥和猖獗。而当人们对法律具有了认同感,其内心就会产生服从的自然愿望,认为法律对他的要求与其自身的正确观念和切身利益的要求是一致的,在行为上就会以积极态度去遵守法律,甚至把法律看作是维护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人道主义的改造、教育和惩治相结合,最终使犯罪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和感化,进而达到改造的目的,减少暴力对抗,这才是刑罚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使刑罚发展更加科学化的方式。

(二)“严打”适用的局限性要求刑罚实行轻缓化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同时严重的犯罪活动也快速增长,社会治安形势急剧恶化。根据这种新的形势,中央作出了“严打”的战略决策,对扭转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犯罪演变的规律和实践上来看,“严打”只能暂时遏止犯罪,刑事镇压只是治标的办法,不能治本。并且,经常性的严打、长期性的严打,使人们形成了只重打击的思维模式,为了完成每次严打的硬性任务数而积压、积攒案件,甚至把一些不构成犯罪的、情节显著轻微的事件作为刑事案件立案查处。这样的严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鉴于“严打”作用的诸多局限性,我们在对犯罪和其他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时,就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该严则严,该缓则缓,既不能强调“严打”而忽视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又不能以轻缓刑事政策代替“严打”,而是一种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三)我国现实国情的发展要求刑罚实行轻缓化

1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水平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越高,刑罚就应该越轻缓。“严峻的刑罚比较适宜于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而不适宜于以荣誉和品德为动力的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在政治宽和国家,爱国知耻、畏惧责难都是约束的力量……人们害怕丧失其生活,甚于畏惧死亡,所以刑罚只要剥夺他们的生活就够了。”作为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刑罚的水平高低直接反映出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尤其是当前在全社会推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已经使社会主义法治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就为刑罚的轻缓化提供了政治条件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轻缓化的刑罚又会促进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随着各种新型经济关系的不断出现,社会中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也呈上升的趋势,经济类型的犯罪也呈上升的趋势。这就需要利用刑罚来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刑事调整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自发调整来解决各种矛盾还是更适合市场本身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过分严厉的刑罚就会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发生矛盾。市场经济需要轻刑化,只有轻缓化的刑罚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法制环境。

3.司法效率的提高

    “刑罚是有限的,犯罪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刑罚对付无限的犯罪,是社会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宽容和节俭用刑是社会最明智的选择”。 刑罚的过多投入,会导致对社会成员的权益的过度限制和剥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刑罚的投入量过剩,都会导致刑罚对社会成员的自由和其他权益的过度限制和剥夺,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都是违反正义理念的;刑事司法活动的高消耗性与刑事司法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使得在追求司法公正的同时,必须注意司法效益的实现,以最低的诉讼成本,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佳效益,也就是所谓的刑罚经济观念。”刑罚轻缓化在追求司法的公正的同时,以最小的刑罚成本取得最大的刑罚效益,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佳的效益,提高了诉讼效率。

三  刑罚轻缓化的正确适用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刑罚轻缓化在政策上的体现,它是在对重罪实行严打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了对轻罪宽松的一面,渗透了刑罚轻缓化的内容。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坚持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即: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 刑罚的轻缓化是一个过程,刑罚由重到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应当实现平稳过渡。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符合刑罚轻缓化的这一要求,为刑罚轻缓化的进一步实现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刑罚的轻缓必须明确原则,确保执法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轻缓绝不是放纵。对适用轻缓刑事政策处理的每一起案件,必须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步调一致。正确适用刑罚轻缓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重刑思维,树立刑罚轻缓化观念

确立科学的刑罚观念,是实现刑罚轻缓化的理念前提。传统的泛刑化、重刑主义、刑罚万能的思想是和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在这种错误落后的观念指导下的司法实践,必会形成刑不压罪、刑罚量螺旋式恶性上升、刑罚投入几近极限而刑罚效益却急剧下降的罪刑结构性对抗局面,而这种对抗将会使刑法的运行遭遇危机。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对不同侵害性质和危害程度的犯罪实行区别对待,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以最少的刑罚资源投入达到最大的控制和预防犯罪的效果。

(二)多采用非刑罚措施的处理方法

鉴于刑罚作用的有限性,对那些不必动用刑罚或者刑罚适用效果不理想的行为,采用非刑罚措施予以处理和应对。刑罚轻缓化要求对刑罚的施用量进行控制,在法官的量刑过程中,必须对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注意审查、确认,在有证据证实的相关情节时,法官在量刑时必须加以考虑,可以采用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时候尽量采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尽可能的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已证明有效且便于在我国实行的非刑罚处理方法,加强对现有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操作性研究。

(三)多适用管制、缓刑、假释制度

现代司法实践表明,短期自由刑流弊甚多,往往难以起到改造罪犯的效果。管制和缓刑都属轻刑,是对情节轻微的犯罪分子所处的刑罚。

1.对于罪刑较重可能判处短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判处管制,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但限制其一定自由。这样一是可以少捕、少关一些人,提高诉讼效率;二是不致影响犯罪分子的劳动和家庭生活,有利于社会安定;三是给犯罪分子一个改过的机会,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罪行所引起的损害,进而走到守法的道路上来;四是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犯罪分子继续犯罪。

2.缓刑作为一种轻刑,其适用范围的扩大也就意味着向刑罚的轻缓化的方向又走近了一步。现在,世界各国刑法都实行缓刑并有逐渐扩大其适用范围的趋势。实践证明,对符合法定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适用缓刑,既可以达到惩治和教育的目的,也给犯罪人以悔过自新的机会,并能继续为社会服务。

3.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假释的适用比较严格,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仍在监狱服刑,不但监狱压力大,而且行刑成本高。实际上,假释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改造罪犯,其再犯率一直是比较低的。我认为对服刑过半、没有现实危险、表现良好的罪犯,应当尽可能地适用假释。

(四)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

     为顺应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鉴于罚金刑独有的降低司法成本,误判易纠和充分适应惩治单位犯罪需要等优点,应进一步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主要从罚金刑的地位及适用对象两方面入手。

刑罚轻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当前刑罚结构仍偏重,要做到轻缓化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此外,刑罚轻缓化的适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也不是简单地通过宽和的立法就能实现,需要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决不能一蹴而就。但是,不可否认,今后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执法的过程中,都会将刑罚的轻缓化作为重要考虑的原则,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J].人民司法,2003(4):63—66.

(2)吕道龙.刑罚轻缓化的思考与应对措施[J].法学阶梯,2005(1):35—50.

(3)公培华.论刑罚轻缓化[J].法学论坛2000(4)37—41.

(4)马滔,张建升.轻缓化:刑罚现代化的大趋势[J].人民检察2000(3):16.

(5)刘家琛.当代刑罚价值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邱兴隆.刑法理性导轮--刑罚的正当性原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7)董进宇,董进庭.浅谈刑罚的宽和化兼评贝卡利亚的刑罚观[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3):13—19.

(8)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胡学相.量刑的基本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0)胡学相,周婷婷.对我国重刑主义的反思[J].法律适用,2005(8):23—26.

(11)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福田平.日本刑法总论讲义[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3)克莱门斯•巴特勒斯. 矫正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14)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15)李洁. 罚金刑适用若干问题研究 [J]. 刑事法学,2000(20):12—16.

  

 

  

责任编辑:zy812    

文章出处:浉河区人民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4282312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